姑苏行与顺德菜
日期:2012-06-30 作者:管理员
《姑苏行》是江先谓先生在1962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乐曲,表现历史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听过的人就能体会其节拍的“慢-快-慢”的三段结构,音色上的“润、厚、松与甜美”。
姑苏原是山名,位于中国江苏省会吴县之西南山上,建有姑苏台(一称姑苏城)。传说在春秋时,吴越交战,吴王打败越国,越国大臣范蠡利用美人计来作为复国的手段,把西施献给吴国,吴王夫差惊为天色,对西施宠爱有加。为了博取美人欢心,吴王夫差特建一座堂皇富丽设备穷奢极侈的宫庭于姑苏台。后人就山名州,而吴县也称为姑苏。
本文不是写音乐,也不是写历史,而是讲饮食,不过与“姑苏行”有关。这慢快慢的三段是否体现烹调过程的节拍,那好菜色更是食家舌尖的感受上升到心灵的甜美。
我所讲的是马来西亚的雪隆姑苏慎忠行餐饮业公会,简称姑苏行。这家于1893年由华人前辈成立的组织,在1991年开始开办厨厨师培训班,至今已进入第60届。学员在六个月的课程中要接受严格,紧密和有效的烹饪训练,这包括学菜式、动手做、写食谱、去实习、要采购、做伙头。每位结业生除了平时在上课与实习时须表现勤劳外,他们还必须经过蒸、炸、炒面、炒饭的考试,以及最后要面对难度相当高的结业考试。这个组织长期地努力培训厨师人才,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厨师这个行业中来,培养多元化厨艺技巧精髓的精英。今天这公会已有一千多会员了,包括不少大酒店的大厨会议。
我是如何认识姑苏行的呢?是因为月初香港食神梁文韬先生于香港一媒体撰文,讲到他的一次顺德菜的体会,认为有的厨师无用心,也不用脑做菜。这些观点于微博上引来大量的讨论,有媒体也用一整版来报道,当时我也写文,讲到顺德菜的传承问题,上周日还与食神韬哥一起食饭,讨论这个问题。他提议学习马来西亚“姑苏行”的方式,培养正宗的顺德厨师,推动顺德菜的传承。
我想,食神的建议是极有必要的,我对“姑苏行”也不太了解,如何运作,这是值得顺德菜的厨师同仁们去了解学习的。
早前与顺德勒流东海酒家的老板谭永强先生也讨论到这个问题,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当年于勒流鼎力饭店做学徒6年的经历,也讲到其父如何做好一餐菊花水蛇羹的故事。他也指出,今天的厨师,会做几个菜就不断跳槽,手艺不精,他讲“没有见,如何识”。这位从事厨房工作40年的中国名厨的话,也就是指出今天顺德菜的传承上的不足。这虽然与当今社会节奏快、追求利益为上的特点有关,但没有好的功底,是经不起考验的。若这情况在行业中的普遍存在,这样顺德菜的传承就是个大问题了。
周三韬哥致电我,问桥珠酒家还在不在?我回答已经不做很久了。食神讲,他在写报纸的饮食专栏文章,并回应我文章的顺德菜的传承问题。他讲,上次于顺德大头华的私房菜食过,特别那垫底的粉丝炒得好高水平。韬哥当时问是谁做的,原来是阿华老婆做的。再问谁教的?回答:“是阿妈教的。那时,不会做就无得好食”。这就是传承了。
在讨论到顺德菜是否能够标准化的问题时,我们都认为是不能标准化的,因为各种做法不一样。而我与宝丽雅香港公司的同事,又是食家的邓启明先生讨论时,他提出了另一番见解。他认为不是不能实现标准化的,顺德菜的发展不只需要一帮很挑剔的食家,政府和行业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这是历史上对顺德菜的高度评价。食神韬哥也评价顺德菜的精致更似赵飞燕,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四川菜则更似西施,各有喜好。作为食客,作为顺德人,的确希望这种赞美是实至名归的,这也是顺德人的骄傲,更期望这种自豪感是长久的。
多谢食神韬哥的意见,也深信顺德人不会让食神失望的,期望如赵飞燕的顺德菜舞得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