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禅学思考
日期:2009-09-24 作者:管理员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禅学思考
2009年8月20日
叶中平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梁启超
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一句话:“又怕无米食千年,又怕无命享千年。”这句话是我未见过面的在1949年已经去世的奶奶说的。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市民,但这句话却透着佛家的大智慧。人有了命后又要有物质的欲望,保了命就要健康,这就是世人的苦,也即佛家所讲的苦谛。
为何世人会有这么多的担忧之苦呢?佛家有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大觉、大慧,清楚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菩萨害怕造恶业,怕伤害众生,所以断恶因,“恶因断而恶果无从而生”,所以菩萨面对任何事都可以很坦然。而世人往往不识因果,先种下恶因,恶果到来时就害怕,想要避免,所以终日离不开烦恼担忧。在最近网上热议的对醉酒驾车的量刑问题,有人提出要提高犯罪成本,也即加重犯罪的刑罚。如中东阿联酋国家迪拜,它对盗窃的刑罚是砍手,相比我们的刑罚是很重的。我想这都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警惕种恶因得恶果。这也是经济学常讲的“成本”问题的社会学化吧,提高犯罪的成本,即代价,对制止罪恶的发生有正向作用。
但世人皆不比菩萨,未能洞悉因果,怎样才能避免种下恶因?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行善积德了。俗话讲“发财立品”,讲的是一个人发财了就应开始行善积德,修善品行,但我认为“立品发财”更加适合。这观点我在2007年3月5日的《珠江商报》上发表的《宗教:值得企业家了解的课题》中曾经论述过。种善因得善果,在平时行善立品了,自然能得到善果,获得财富也是善果的一种。行善是社会的道德观,尤其在突出和谐的今天,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记得在非典期间,媒体采访了重灾区北京被封校的北京北方交大学生,学生讲:最希望有更多的运动场所,特别希望有乒乓球台及拍可运动。得悉这一情况后,我司马上向其捐出了10台我们当时刚推出的新产品乒乓球电视健身器,还收到北方交大恳切的感谢收条。当时还是我的一位老朋友亲自送去被隔离的北方交大的。他事后还高兴对我讲,他今天做了善事,还历史上第一次于天安门的长安街上一尝飞车的感受,因为非典期间的京城街道上已经没有人和车了。
对企业家而言,其善与恶的选择是具有放大作用的,比如产品对人类的好与坏,对员工的影响等等,像上文所讲到的我司在早几年推出的这款新产品——乒乓球网球新兴互动仿真电视健身器。人们在保了命的情况下就需要健康,我们研发这产品的初衷正是满足人们足不出户的健身要求,使大部分人可以更低成本的锻炼身体。也许是这个善意的初衷使这产品获得了大众的好评,连央视国际也以《乒乓球网球新型互动仿真电视健身器面世》为题报道了这一产品的意义。这一系列的产品集时尚、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有一定的对抗性与趣味性,使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带给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很多人把它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进一步推广了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想这就是企业行为在社会的放大作用吧。所以说,企业家的行为的影响力比一般人更大,不管善和恶,都会加倍地影响到社会,这就要求企业家要有更好的修养,以支持其企业行为的善行。
但世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种下恶因的,该怎么办呢?因果一旦形成就无从转移,种了因必要尝到果。正如俗话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未报,时辰未到”。佛家的因果更是报通三世的,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所以既种恶因,也应坦然接受恶果的到来,只有恶果受了,恶业才能了了。
虽然我们不能避免已种下的恶果,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恶果时的态度。佛家有云:“心为苦乐门,心通向痛苦与快乐,地狱与天堂。”苦与乐,端看你的心如何看待。记得小时候很怕热,那时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当我抱怨说很热时,爸爸就回我一句:“心静自然凉”。小的时候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明白:当你一直认为很热,内心会更加烦躁的,这样只会感到更加热;但当你的心能够首先静下来,整个人就能够平静下来,也就可以感受到丝丝凉风了,这就是所谓的“透心凉”吧。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面对结果的态度。俗话讲:“十个咸鱼头,已食九个九”,“五更天走路,越走越亮”,大家不妨参考一下。咸鱼头再苦再咸,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只要再坚持一下,苦就完了;在五更天已经接近黎明,即使现在是黑暗的,但坚持往前走就会看到光明。这两句话据讲是我奶奶常讲的,这反映了她面对苦难的态度——积极、乐观与坚持。这让我明白到,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面对才能找到解决之道。所以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我的态度是“躲和怕不能解决问题,老虎来了,只能也必须迎头而上”,这是我在《人民日报》的采访文《广东“熨衣板”主动应诉反倾销》中所讲的话。遭遇反倾销时,我选择了积极应诉。
我虽然未见过奶奶,也没有任何一张她的相片传下来,但我相信她定是一脸慈祥的,因为有一句流传千年的谚语“相由心生”,意思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行和心地决定了他外在的形相和容貌。“相由心生”究竟是何年何月出自哪位高人之口,似乎已不可考,但这句话却非常符合佛法“万法皆由心生”的主张。我的祖籍是新兴县——唐代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我一直希望能够推广六祖的禅宗文化。为此我们一群有心人通过政协的提案,成功地使“六祖禅宗文化促进会”成为现实。我也担任这筹委会的秘书长职务,在努力推动这工作。也因此我常接触到佛学及一些有修为的大师,其面容都是一脸的和善,如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台湾中台禅寺的惟觉法师、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席广州光孝寺主持释明生大师以及兼任顺德宝林寺方丈的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主席释宏满大师等等,我想这正是他们的修为使然。只有修养心性,觉悟佛法,不再执着于尘世的欲望,心才能不觉得苦,才能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少了世人皆有的七情六欲,大师们眼中的世事也许都有了其可爱之处,没有大喜大悲的必要,面容自然也会和善,“心宽体胖”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
佛经中也时常提到“相”,但这不单单是指人的相貌,而是泛指世间的一切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相由心生”又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即这世间的一切客观现象(外相),都是由我们的主观心态、业力(内心)所决定的。记得在2006年去印度孟买的时候,我曾感到疑惑,回来后我在《印度:疑惑与商机并存——孟买商务游》一文中写下了这次印度之旅的感受。有着“女王项链”之称的孟买,集中了全国50%的现金流量,全国70%的股票交易在孟买股票交易所进行,印度百强企业中的52家以及全国最有影响的商会都聚集于此,所以素有印度“商业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称。然而,亚洲第一大贫民窟也在于此,其贫困程度绝不是家徒四壁足以形容的。但在如此贫富悬殊的孟买,其民风淳朴得让我惊讶。我把这现象归因于宗教思想与历史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这是一种缓和社会矛盾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虽然这说法没能在科学上找到确切的依据,但我认为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好像我在前段时间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科学解释不了的问题如何办?》中所讲的,科学与宗教都是在用各自的公理或假设所建立的体系去解释自然世界的一种认识而已。
已故的台湾圣僧圣严法师就曾大力提倡及实践“人间佛教”,为的是“通过佛教仪式、文化、修为与日常生活结合,感受佛教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可帮助人心灵得以洗涤、喜乐和克服逆境”。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赖品超教授说过:“人间佛教”是入世的佛教。是的,圣严法师一生所做的正是“用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业”。
“人间佛教”不是纸上谈兵,作为企业家更应该从企业的角度去理解佛教的行善精神。我想除了在生活中修心悟禅外,也应把禅学的思想运用在管理运营企业方面,这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有着莫大的帮助。当行善成为你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修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也就成就了高尚的价值观了。我想这也是“人间佛学”的境界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