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经历的4次通胀
日期:2008-10-17 作者:管理员
2008年10月13日来源:珠江商报作者:叶中平
经历了北京奥运与“神七”的成功,人们又把更多的目光移到“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中。我想谈的是这30年中国的4次大规模通货膨胀,因为我都经历过了。今天看来,这第四次通胀应结束了,今后中央的政策是转向如何防止通缩了。
我小的时候,《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必有一句: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到1978年由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对外、内举债加快经济发展,以前的无内外债成历史。由于市场在逐步起作用,供给与需求在平衡的两边摆动影响着物价的升降,物价变化为常态。需求大于供给,物价就会上升,长时间的物价上升就会出现经济过热现象,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30年间经历的4次通胀,每次都不一样。
1984年初,我加入了顺德商业局新组成的商业信托贸易公司。按计划经济的分工,商业局为国家管理城市与城镇商业流通的政府职能部门。随着当时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步加大计划部门的市场化,就出现“商业信托贸易”这产物。到1985年,当时容奇河北岸的南冲仓库,放满了进口的全新三菱面包车。这是第一次通胀于我眼中情景。当时经济出现了全面过热的“双膨胀”现象(即投资、消费双膨胀,银行信贷、通货双膨胀),国家实行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市场很快就冷下来了。那时顺德商业局利用可以使用顺德的水产、农作物的出口留成外汇(我印象中那时顺德年创汇约1亿美元),进口紧俏的汽车也销不动了。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2.8:1调到3.2:1,印象中一辆三菱面包车报价是6000美元,人民币售价就接近2万元。
第二次通胀时间是1988年,当时叫闯物价关,国家逐步放开对物价管理。到1988下半年,先由华东地区再到全国大中城市、先由主要副食品价格上升到后来家电产品抢购风潮,当时出现有人一个家庭同时购买几台电冰箱的事情,并出现挤提银行储蓄存款的情况。国家即实行对三年以上储蓄存款保值的措施,逐步化解通胀的压力。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经济建设新的高潮,当时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都有一个大飞跃。我记得,当时于顺德大良环市北路购土地并在兴建的兴业大厦,工程所用的钢材、水泥等物资是一天一个新价格,使我的预算成本大幅增加。此前的两次通胀,我还是一名刚到社会工作的新兵且服务于国家单位,所以感受不太深。而这第三次的通胀,对已是从事自己生意的我来讲,是第一次从通胀中交了巨额的学费。到1993年中,中央银行于5月及7月连续两次上调了银行存贷款利率来对抗通胀。经过上次抢购及银行挤提事件,社会流行一说法,认为居民的银行存款是只笼中“老虎”,怕它出来“伤”人。若居民把大笔的存款用来购买东西,社会的商品就供应不够。而当时国内还没形成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不能大量地回收人们储蓄的资金。
从2007年开始第四次通胀,先是工业原料与人工上升,到食品上升,再次推动原料与人工的上升,商品价全球齐升,2008年4月达到最高点,使大家认识一个新词叫“CPI”。今天大家面对全球一体化下的通胀环境,也面对经济紧缩的结果。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市场上货币流通过大,商品供给体现不足,价格就上升,持续下去就出现通货膨胀。解决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减少市场流通货币。应对本次通胀,中央政府是抽紧资金,包括上半年加快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退税来减低外贸顺差,以及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等。由于一系列措施,加上美国次贷风暴扩散使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回落,这几个月CPI大幅下降了。中央应对上次通胀的加息和储蓄存款保值的手段,在今次应对通胀中暂时不需使用。
30年开放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4次通胀的特点都不同,作为市民从经济的冷热中,也在领会市场经济的魔力,国际化的今天也领教了教科书讲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之变化。我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适应来成长。如这次美国的金融海啸,我们就可学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