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26日 来源:珠江商报 制造业的“地震”早已开始两三年,仍有越演越烈之势。而这种业界“地震”,同样来自让企业生存基础上升的力量———就是成本升价的压力。
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是举国同悲的国难,祝愿四川同胞快点走出困厄!痛定思痛,究其根源,是两大板块的碰撞引发灾难,有研究表明,地震的结果让喜马拉雅山上升了好几米。 同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新闻,称“中国世界工厂时代”结束,广东制造业企业1/3将关门。这一消息对制造企业来说,只能算是一个晴天霹雳,而制造业的“地震”则早已开始两三年,仍有越演越烈之势。而这种业界“地震”,同样来自让企业生存基础上升的力量———就是成本升价的压力。 既然中小出口企业遭受多个不利因素共同压迫,生存困难已一讲再讲,今天就不再旧调重弹,我们来谈谈中小出口企业在如此压力下会如何转变,以及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个影响不仅是数字上的,若然只追究数字,地方上只要有大的招商引资,有大企业的规模增长支撑, GDP大体都会突飞猛进。即使成本压力再加大,这些企业不过再迁走而已。我们要讨论的影响是全社会的。 首先,中小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压力的主力,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程度和劳动技术熟练程度较低的青年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只有大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才可以消化,大型企业往往高度自动化,而且总是有限的。所以,大批的中小企业是完成中国农村居民城市化,为大批青年提供工作机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这一社会功能,是不可以简单地以财税收入、GDP来衡量的。 其次,中小企业是地区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汽车工业也好,平板显示基地也好,家电业也好,都需要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为其服务,做上下游的配套商。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如何,已经成为对跨国企业、大型企业招商的重要条件。有人说,只要有一把螺丝刀,在顺德就可以开家电工厂,以此话来形容顺德的产业配套能力之强。这就是为什么顺德的土地不见便宜,税收不见优惠,但是大项目不断进驻之故。中小企业,在一个地区的招商吸引力中具有相当分量。 知道这个后果,我们就必须警惕了。 重压之下,中小企业无非三个选择:A、改进技术和产品承担成本压力;B、倒闭或结业;C、不做制造型企业,把工业资本转向其他行业。 选择A者,无非要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使其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空间,所以产品与管理的创新是首选,也有人进行产业转移,包括向国内其它地方梯度转移,包括到国外开工厂。相信这种情况日后会大量出现。这类企业也希望社会给予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能顺利地过渡。 对于B,这种情况已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开始了。五月初我在香港与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王先生相谈,他说,现时到国内开厂的香港商人,大都面对第二代接班的问题。在这类的制造业里做老板都很辛苦,而在香港成长的新一代往往不肯接父亲的班继续在制造业发展。面对今天的恶劣环境,关门是不少港商的无奈选择,这些工业资金也会转移到别的行业。王会长是香港政府政策研究所成员,也是香港贸易发展局成衣业咨询委员会的会员。他的观点在港商中相当有代表性的。 接下来我们关心的是,资本从工业转离,选择的多为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因为这些行业目前的获利回报较大,综合利率也高,难度也不太高,资金回笼能力也强。但是这样一来,大量工业资本转入这些行业,也会使行业的利润率下降,而工业资本的撤离也动摇了社会生产的基础,影响了产业结构。按自由市场的理论分析,虽然市场会自动调节,使各行业与社会的资本利润率趋向接近。但过程的动荡,对社会的稳定并非好事。这需要政府及时引导。 除却以上两种,出口中小企业大都在努力自救找出路,希望成为这次调整中的幸存者。他们也希望各级政府能及时帮一把,又或让其享有更长的缓冲期。在基本控制通胀后,一旦就业数据不好,相信政府就会出手,让出口中小企得到更好发展。这个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握好的。 (作者叶中平是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电邮forev鄄er1668@126.com,欢迎交流) |